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

蜚聲國際的現代台灣作曲家:金希文(1957-)


2015年台灣損失了二位國寶級作曲家:蕭泰然和馬水龍

  我一生最幸運的是,當代台灣三位國際級的作曲家:蕭泰然、馬水龍和金希文等我都有不同程度的私交,雖然我是一位業餘的音樂愛好者,但是在定居洛杉磯時代(1978-1995),蕭泰然與我共同在南加州推動,台灣音樂文藝復興運動時,曾經是親密戰友,我們共同合作主持十年的「台灣文化之夜」,1989年我們帶領「北美洲音樂文化巡迴團」到全美各地演出12場,讓 台美人認識「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的重要」,並且在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會長任內,我們催生了蕭老師三首不朽的協奏曲,讓他由台灣民族樂派的作曲家,鋭變成國際級的浪漫派音樂大師,並由林昭亮和范雅志分別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,首演蕭老師的小提琴協奏曲和大提琴協奏曲;而我在返台定居關渡三年(2004-2007)時,我與馬水龍變成鄰居,而成為君子之交淡如水式的音樂知已之交,那時我經常與他一起出席他的作品演出,以「無形的神殿」和「霸王別姬」印象最深刻,我沒有催生任何他的曲子,祗是在1990年「台灣文化之夜」,邀請鋼琴家陳泰成演出馬水龍的「雨港素描」,引起海外同鄕的熱烈迴響,本來去逝前一年,蔣里容與我都希望馬老師能寫出「蔣渭水畫像」,可惜成為他的未完成交響曲。很遺憾的是2015年2月24日蕭泰然在洛杉磯投入天父的懷抱,享年77歲;而小蕭泰然一歲的馬水龍也突然在5月2日仙逝家中,享年76歲,因此2015年可以說是台灣作曲界最壞的時代,短短三個月內就損失二位國寶級的作曲家。

1994年首次邂逅金希文

   還好金希文今年才58歲,因此我們要特別重視他,保護他,讓金希文音樂的黃金時代早日到來。我第一次見到金希文是在1994年,陳惠中策劃的加拿大「台灣音樂節」,由溫哥華交響樂團全場演出臺灣作曲家的作品:許常惠:嫦娥奔月、金希文:交響詩---奈父逐日(世界首演)、蕭泰然:C小調鋼琴協奏曲(世界首演)、呂泉生:杯底不可飼金魚等台灣民謠。這是一場歷史性的音樂會,是北美洲重要交響樂團首次全場演出台灣作曲家家的作品,由非常尊重台灣作曲家的克來.米契爾指揮,台加文化協會及溫哥華東寧書院主辦。
   我第一次ㄊㄥ金希文的「夸父逐日」,就意識到他是世界級的作曲家,並寫下我的聆後感:「金希文的交響詩雖然祗有十分鐘長,但已經可以聽出他的才華橫溢,對現代西方管弦樂法運用之醇熟,尤其是在敲擊樂器方面,台灣很少有作曲家會超越過他。他的作品在米契爾精彩的指揮下,衝擊所有聼眾的心靈,産生了一鳴驚人的效果。」

從國際水準到有台灣味的作品

   在音樂會後,與金希文聊天,才知道他跟蕭泰然一樣,都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,宗教信仰對他們倆人的音樂都影響很大,而我也坦白的告訴金希文:雖然他的作品有國際水準,但缺乏「台灣味」,而且缺乏「優美的旋律」,而且他提到最近看了「辛德勒名單」很感動,我回答他說:猶太人在二次大戰時,有被納粹大屠殺的遭遇,我們台灣人也有二二八,被國民黨大屠殺經驗,於是他返台後,我馬上寄二本我們在美國出版的「被出賣的台灣」和「自由的滋味」英文版送給他看,不久他來信説:「我想為二二八創作一首交響曲」,可惜我那時已經不是基金會會長,無法提供給他commission,後來由陳慧中和溫哥華交響樂團,繼續促成此曲的創作;1996年4月能幹的陳慧中,又邀請溫哥華交響樂團全場演出,三位台灣作曲家的作品: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、金希文第三交響曲(世界首演)以及蕭泰然的小提琴協奏曲(林昭亮獨奏),總共演出二場,這真是一次歷史性的盛會,蕭泰然、馬水龍和金希文三位台灣作曲家全部到齊,加上獨奏家林昭亮和陳中申,聽眾70%以上是加拿大人,轟動加拿大樂壇,而金希文的第三交響曲,是台灣音樂史上第一部,以二二八為題材的感人創作,雖然他本人並没有經歷過二二八的恐怖經驗,但是他把整個台灣民族的集體潛意識的恐怖經驗,用音樂活生生地呈現出來,尤其第二樂章用台灣民謠「雨夜花」做主題,以非常苦澀哀怨的  優美旋律,來表達二二八時代,台灣民族的集體苦難意境,深深感動了台加聼眾,此曲充分証明了金希文,也能寫出既有「台灣味」又有「優美旋律」的作品。

二場紀念二二八事件的盛大音樂會

   1997年2月日本指揮家大山平一郎,為了紀念「二二八事件」五十週年,他指揮亞美交響樂團,舉辦了一場取名「向台灣致敬」的音樂會,由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主辦,節目是蕭泰然的「1947序曲」和金希文的第三交響曲,蕭泰然的作品,雖然以二二八發生的年代為名,但是他描寫的是台灣四百年的歷史,對台灣的未來也充滿了樂觀的期待,相反的,金希文的第三交響曲,純粹描寫二二八事件,整體台灣人民的恐怖情境,第二次聽金希文的第三交響曲,我才更欣賞金希文此曲的內涵與創作技巧,這是我返台服務前,最後一次催生的音樂會,因此特別值得懷念。
    1997年10月16日,我由美返台服務的第二天,剛好林昭亮也率領馬友友等七、八位國際名演奏家,來臺灣舉行第一屆國際音樂節,那天蕭泰然基金會會長的陳秀麗,特別邀請國內音樂界和文化界人士,為我和林昭亮洗塵,那天台北文化界人士蓋冠雲集,記得蕭泰然、李淑德、曾道雄、蘇顯達、金希文等都來了,那天陳會長心情特別好,可能是受我當年,邀請蕭泰然寫小提琴協奏曲的影響,她也給金希文一個紅包(Commission),邀請他寫他生平第一首小提琴協奏曲,並請林昭亮世界首演,金希文在一年內就完成此曲,並在1999年由名指揮家林望傑指揮NSO,林昭亮在台北世界首演金希文此曲,非常成功,這是金希文、林昭亮、陳秀麗和我四個人,共同分享的美夢成真,也是我返台服務後,第一件扮演「文化媒人」的成功案例。
     2002年我意外地成為許添才市長的文化局長,因為預算有限,在我一年任內祗辦了四場音樂會,其中最難忘的是:「二二八紀念音樂會」,這是台南有史以來,最盛大的有関「二二八」的音樂會,我們邀請金希文指揮的音契合唱交響樂團盛大演出,其中金希文和蕭泰然作品各4首,世界名曲包括「芬蘭頌」也有4首,壓軸是蕭泰然的「1947序曲」和金希文的「日出台灣」,這兩位台灣作曲大師,對台灣都充滿了樂觀的期待,那天「台灣翠青」的作曲家和作詞家蕭泰然和鄭兒玉都出席了,三千聽眾聽了「1947序曲」,有不少人感動落淚,並且告訴我比西貝流士的「芬蘭頌」更感動,台南愛樂企業家許文龍,也從頭坐到尾聆聽這場音樂會,他也開始喜愛蕭泰然的音樂,我懷着未完成的夢:台南變成文藝復興之都,離開文化局之職,因此特別高興今年初,參觀奇美博物館時,許文龍先生發誓:要把台南變成文藝復興之都,成功不必在我,顯然他比我更有能力實現我的夢想。

金希文的音樂情書嫓美馬勒的音樂情書

   過去我經常有機會,跟蕭泰然和馬水龍一起欣賞音樂會,但是金希文我祗記得大概是2007年,有一次楊頌斯率領慕尼黑廣播交響樂團,來台灣演出馬勒第五交響曲,剛好有人送我二張票,我就邀請金希文一起欣賞這場音樂會,這是一場十全十美的演出,在音樂會結束後,我問金希文:「你有沒有像馬勒那樣,給太太寫出音樂情書?(指第五交響曲的第四樂章)」他回答説還沒有。
  想不到在2009 年,他世界首演他的大提琴協奏曲時(范雅志獨奏),他也順便發表,他與夫人結婚10週年慶的愛底告白,其旋律之美可以跟馬勒的小慢板互相嫓美。

以台灣文化為體,以西方音樂技巧為用

     金希文1957年出生於媽媽的故鄉雲林斗六鎭,從小就跟隨鋼琴家的父親學鋼琴,小學在台灣受教育,中學時在日本接受教育,追隨日本武藏野音大教授修習鋼琴;大學來美國南加州的教會大學Biola University,獲得鋼琴、作曲雙學位,在學期間曾兩度贏得約翰.布朗寧作曲比賽首獎;之後繼續在紐約州伊士曼音樂學院攻讀作曲、鋼琴和指揮,受教於著名的美國現代作曲家:Christopher Rouse,並順利地獲得作曲博士。

    由於他成長的文化背景及音樂素養,幾乎都在日本與美國,因此他跟蕭泰然和馬水龍三十而立之年才出國,己經有深厚的台灣根基不同,他是1985年返台任教東海大學時,才開始用心去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、文化內涵,以及原住民的音樂,並嘗試深入自己的原鄉,利用上帝給予他的作曲長才,表達出他對故鄉的關懷、情感與記憶,誠如小提琴名家林昭亮所謂:「金希文的作品,完全是他自己的,他有獨特的風格,他的靈感來自台灣,但表現的技巧完全是金希文式的。」金希文這種以台灣文化以及台灣心為體,而以西方的作曲技巧為用,的獨特作曲風格,便是他一路走來,始終不變的音樂人生道路。

台灣最多産的作曲家

     從1985年返國任教之後,他變成了台灣最忙碌、接受委託創作邀約及演出最多的作曲家, 其中包括音契合唱管弦樂團、台北愛樂、國台交、朱宗慶打擊樂團、台北市立交響樂團、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、聯合實驗國樂團等;在國際上則有溫哥華交響樂團、聖地牙哥交響樂團、西雅圖交響樂團、日本Euodia交響樂團、德國Tripercussion Ensemble、以及英國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Cello Festival 和紐約Sejong Soloist等。
   廿多年來,金希文的作品在美國、加拿大、日本、法國、德國、荷蘭等世界各地被演出,國內的演出更是頻繁,其中為紀念二二八事件,而創作的第三交響曲(台灣)在1996年由溫哥華交響樂團做世界首演,並錄製成CD出版,而1997年2月在南加州演出後,洛杉磯時報樂評家Timothy Mangan説:「台灣作曲家金希文,在現代西方大型管弦樂,戲劇性的表現手法上,是位有自信的大師。」;1999年,在荷蘭、德國演出擊樂三重奏 「與時間鬧彆扭」,擊樂四重奏No2,同時在東京演出「海之隨想」;2000年,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「倘佯大屯山上」;聖地牙哥發表:「幻想曲」和「鋼琴三重奏No2」,在加拿大發表:「擊樂四重奏No4」與「流盪之星」等。 2001年,林昭亮和聖地牙哥交響樂團合作演出「福爾摩沙四季」後,聖地牙哥論壇報樂評家Valerie Scher評論說:「金希文明顯的擁有令人讚賞的天份,並具備看漲的聲譽。」 並認為此曲:「融合了犀利的活力與有自信的絃樂音響駕馭能力。」此後林昭亮又與西雅圖交響樂團和堪薩斯交響樂團演出此曲,均獲熱烈迴響;
同年在台灣林望傑、林昭亮和NSO合作演出,金希文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世界首演,我親臨現場,內心非常感動。

作品深受恩師和馬勒的影響

    2006年林昭亮、范雅志結合名指揮Michael Stern,與堪薩斯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三場「給小提琴、大提琴之雙協奏曲」,首演時間獲得全場聼眾起立鼓掌,堪薩斯星報評論道:「這首雙協奏曲包涵了狂喜、憤怒、渴望、絕望、愛情、虔誠、和神秘等,十分多釆多姿,這是一首相當有野心,強大有力的作品。」美國著名的Naxos唱片公司,2007年第一次為台灣作曲家出版的專輯,就是金希文的這首雙協奏曲和福爾摩沙四季,表示金希文的獨特風格,不謹受到國內肯定,也深受國 際肯定。
   金希文作品中大量使用打擊樂器,表現不同的音響效果,可能是受恩師Rouse的影響;而他最擅長的表現方式是,結合人聲與大型管弦樂,這點他可能是受到馬勒作曲手法的影響,他是國內作曲家中有對馬勒最有研究者。
   蕭泰然像布魯克納,是天生的基督徒,他的作品自然地散發虔誠信徒的味道;而金希文像馬勒,在作品中探討生命的意義和宗教存在的價值,這兩位作曲家都希望透過音樂跟人分享他們的信仰,傳 達他們的理念;此外他們也非常關心台灣的社會與台灣的未來,因此金希文常以基督徒的愛心藉由他的作品來反映社會脈動:例如1990年,為了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,他作了一首「不是死亡乃是真實的生命」合唱交響曲;2000年,台灣中部發生921大地震,撼動社會人心,金希文為此寫了一首:「無言之歌」和「關懷台灣系列組曲」等。這些作品充分表現出金希文的人道情懷,也展現出他對台灣母土的濃郁情感。「關懷台灣系列組曲」中的兩首「日出台灣」和「黃昏亦芬芳」己經列入中學的音樂課本中。

創作台灣音樂史上第一部台語歌劇

   金希文非常崇拜馬偕的傳道精神,於是他先在2004年,創作了二首有關馬偕的曲 子:(1)交響詩「寂寞的戰士」、(2)給男中音及管弦樂團的「最後的住家」,接著接受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的委託創作,終於在2008年完成了台灣音樂史上第一部台語歌劇「黑須馬偕」,于2008年11月27-30日搭配德國漢柏斯導演,簡文彬指揮及NSO,在國家劇院舉行世界首演,我帶領50位左右的淡大學生去欣賞,結果他們似乎都很感動,並寫出多篇文情並茂的聆後感,演馬偕的主角雖然是美國人,但因老婆是台灣人,他的台語相當標準,演馬偕夫人張聰明的陳美玲也是唱作俱隹,而馬偕與放牛班兒童學台語,是全劇最令人難忘的一段。希望這不是金希文創作的唯一的一部台語歌劇。
    2004年,在西雅圖接受記者專訪時,金希文曾說:「音樂豐富了我的生命,讓我對人生的掌握更寬廣。因此我希望當一個台灣人的作曲家,覺得自己必須回去台灣,去體驗、生長、生活在台灣,去感受台灣的時代脈動,尋找台灣音樂的出路。」

期待金希文作品黃金時代的來臨

   「以一個台灣人的作曲家」的信念,金希文在吸取日本與歐美的文化精髓之後,在1985年學成歸國後,有機會返台奉獻,更有幸的將他的才華,發光發亮於國際舞台,1991年開始,他擔任音契合唱管弦樂團指揮,1996年起擔任該團的音樂總監至今,同時為音樂與上帝服務,因為這個樂團的團員都是基督徒;同時先後任教東海大學和東吳大學,2003年正式轉任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,他不但是國內最多產的一位作曲家,同時也桃李滿天下,教出不少年輕一輩的優秀作曲家。我相信金希文最好的作品,還未誔生出來,期待他作曲的黃金時代早日來臨。(2015年8月6日完稿于南加州亞伯蘭市。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